學術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科研 > 學術報告 > 正文

藝術系于本學期舉辦多次音樂學方向系列線上講座

發布日期:2022-07-12 點擊:次 供稿: 編輯:薛曉明 責編: 來源:
時間 地點
主講人

 

為了豐富本學期線上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我校藝術系特邀系內外音樂專業人士,舉辦了多場線上學術講座,有力促進了音樂學專業的學科發展和建設。

一、3月12日,藝術系副主任李晉東老師做了《呂梁山大合唱鑒賞》的學術報告。講座中,李晉東老師滿懷深情地追憶了冼星海、馬可等老一輩人民藝術家的創作道路與藝術成就,詳細介紹了《呂梁山大合唱》的時代背景與創作過程,同時結合呂梁學院星空合唱團預演的《呂梁山大合唱》視頻,分7個樂章逐一賞析,深入闡述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結構風格及當下排演傳唱的獨特價值和現實意義。山西手機臺、山西廣電手機臺、山西省演出行業協會官微平臺同步直播,僅山西手機臺就有1.62萬人在線互動,學習研討氣氛熱烈。中央音樂學院賈國平教授團隊全程觀看了直播并給予熱情鼓勵。

二、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王朝剛教授予4月1日作了《運用意念致動原理,促進音樂學習、教學與表演多維發展》的學術報告。在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王朝剛不斷地發現和探索研究了許多重大的學術問題,比如演奏者的修養、個性和風格為什么可以轉化為有意味的聲音?意識、心理、思維、情緒和演奏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外部技巧操作為什么可以內化為意念的操作?得心應手的演奏能力僅僅依靠練習就能獲得嗎?為什么公開表演中越怕錯就越出錯呢?本能在樂器學習和表演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王朝剛說:“近二十年來,我始終不停地提出問題,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特別注重從宏觀方面去把握音樂表演技能的學習與教學問題,如心理學視域下的音樂表演技能訓練與教學、意念致動與音樂學習表演的關系等?!蓖醭瘎傟U釋了“意念致動”這個觀點。演奏技巧的最終形態是意念的操作。這個發現對于樂器的學習、表演和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意念的概念貫穿在器樂學習、表演與教學的全過程,它與每一位演奏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中央音樂學院曹嘉琦老師分別于4月13日、5月10日、5月17日在鋼琴云課堂作了《巴洛克舞曲》、《新疆風格作品》、《陜北風格作品》的學士報告。

四、在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賈國平教授的熱情關懷下,藝術系舉辦了“前沿探索”博士后學術分享系列線上講座,中央音樂學院五位博士后先后做了生動的學術報告。

其中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黃茜于5月29日作了《中國聲樂多樣性演唱表達的可能性》的學術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史一良于6月7日作了《多元審美與聽覺體驗—以《高僧傳》中的轉讀、唱導為例》的學術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陳音璇于6月9日作了《北宋音樂雅俗觀再思考》的學術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仲晨晨于6月21日作了《始于現實、思于審美、留與精神—陳培勛第二交響曲《清明祭》音樂分析及創作啟示》的學術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付莉于6月23日作了《中國室內歌劇人聲創作的探索與思考—以五部中國室內歌劇作品為例》的學術報告。

學術報告舉行期間,藝術系音樂學專業師生全程參加了相關學術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條:教育系主任趙沖為學生們開展《大學生活的意義與過法》的講座 下一條:歷史文化系舉辦“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與教育管理的現狀與展望”的線上專題講座